贵州省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研究报告

[ 暂无全文 ]
【档号】 16425 【形成单位】 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
【电子文档号】 16425 【汇交单位】
【编著者】 朱要强 赵宾 邹凤钗 党杰 杨元丽 马骅 【形成时间】 2018-01-17
【语种】 中文 【保护期】 2018/12/29
【资料类别】 软科学研究
【工作起始时间】 2016-12-01 【工作终止时间】 2017-06-01
【起始经度】 103度36分00秒 【终止经度】 109度35分00秒
【起始纬度】 24度37分00秒 【终止纬度】 29度13分00秒
【拐点坐标】
【行政区】 【矿产】
【工作程度】 其他 【档案馆】
【主题词】
【内容提要】 地质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通过亿万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演变而成,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开放性空间。地质环境既是人和各种生物不断加以改变的栖息场所,又是其生存繁衍所需水分、空气和营养元素的供给源。在漫长的地球演变过程中地质环境也在不断改变,这种改变尤以人类活动的作用最为明显,并在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迅猛提升的现代愈加强烈,使得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持续发生且趋向频繁。 贵州省在20世纪50年代前,由于人口少、生产力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人为改造作用相对轻微,地质环境尚未显示出特别响应。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日益增加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建设对资源的需求猛增,人为工程活动逐渐加剧,地质环境问题呈多发高发并趋于严重,主要表现为原生地质营力平衡被扰动破坏,致使地质灾害多发高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合理垦殖和遍及各地的建设工程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大面积石漠化区域;日益剧烈的资源开采及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压占损毁土地资源,破坏了地下水系统,并造成地貌景观改变;岩石圈有毒有害物质迁移量增加,造成水土资源质量恶化;宝贵的地质遗迹缺乏有效保护及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少极具科研和观赏价值的资源正在或已经灭失。 贵州省频繁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战略任务;对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对完成《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部署的各项任务;对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的顺利实施,均产生了程度不同的阻碍作用。 贵州省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截止2015年底,尚有493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诸多致贫因素中,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高发,造成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地质环境管理最为重要的任务,要更为有效地服务“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乡、村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扶贫攻坚战略,则需通过创新改革传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模式,构建更为高效有力的管理和技术工作体系,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危害,才能截断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传导链,才能在同步小康建设的同时达成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贵州省拥有十分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为大旅游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但因保护管理较为粗放,保护与开发利用两者关系的处理不尽合理,重开发轻保护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原始地质地貌及地质旅游资源受损甚至消失的情况屡屡出现,一些零星分布、体量较小的单体资源面临着灭失的风险,已成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又一重大问题。为更好地服务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建设“公园省”、“旅游省”、“生态大省”战略,迫切需要对地质旅游资源管理政策、方式以及体制、机制作出针对性创新改革,持续消除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症结,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有成效地增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生态财富,才能将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两大任务统筹为一体并协调推进。 贵州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全、数量多、分布广、诱因复杂,沿用传统管理方式,固守现有技术能力,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对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应抓住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的历史机遇,利用“大数据”资源创新现行管理体系,借助“互联网”、“物联网”、“遥感遥测”等现代科技,对地质环境管理和技术工作进行“互联网+”改造,探索建立与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要求相符的新型管理和技术工作格局。 立足新常态下贵州省情,着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未雨绸缪,组织多家单位,以新常态下贵州省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总课题进行专项研究,着重解决未来一段时间如何通过改革创新促进管理和技术工作协调发展问题。因总课题单设专项子课题研究岩溶地下水、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并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引发机制等列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同时将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确定为以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兼顾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恢复,以及农业地质环境(含石漠化、耕地损毁污染)综合整治等地质环境类型。 按牵头单位确定的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从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地质旅游资源、对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地质环境、以及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方面工作入手,通过搭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分区进行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估,综合分析各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经归纳整理出制约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改革创新建议。整个研究过程始终遵循“结合现状、服务长远,论据充分、方法合理、结论科学”的学术要求,对新常态下的新型管理模式和技术工作体系如何构建进行论证和探索。以期能为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和技术工作更上一层楼,为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做出些微贡献。
【资料数量】
【相似资料】
【编著者其它资料】
【形成单位其它资料】 贵州古生物化石产地调查与监测示范成果报告. 张美雪,蒋良兵,李龙波,蔡大为,邓小杰,张国祥,胡歆睿,丁恒,秦燕娇,郭海,邓毅,谭月,张鸿晶,卢裴.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 2020-12-30
贵州省湄潭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成果报告. .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 2021-12-31
【成果文件目录】

J01_0001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Q01_0001 贵州省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研究其它类文件资料

S01_0001 贵州省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审批类文件

T01_0001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分布图

T01_0002 贵州省地下水环境图

T01_0003 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图

T01_0004 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划图

T01_0005 贵州省地质环境分区图

T01_0006 贵州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

T01_0007 贵州省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区图

Z01_0001 贵州省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研究报告

【原始文件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