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河湖发育变迁环境地质评价及整治方向论证

[ 暂无全文 ]
【档号】 5718 【形成单位】 地矿部水文工程地质司
【电子文档号】 5718 【汇交单位】 贵州省
【编著者】 高忠坛李福良赵维良 【形成时间】 1987-05-01
【语种】 中文 【保护期】
【资料类别】 环境(灾害)地质勘查
【工作起始时间】 【工作终止时间】
【起始经度】 【终止经度】
【起始纬度】 【终止纬度】
【拐点坐标】
【行政区】 中国 【矿产】
【工作程度】 【档案馆】 贵州省地质资料馆
【主题词】
【内容提要】 长江流域大面积分布的上覆土层较薄但又具较厚风化壳及构造破碎带的岩浆岩、浅变质岩、灰岩、红层以及更新统红土等,在新构造运动、降水丰沛等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频繁环境地质作用综合影响下,重力及流水侵蚀(滑坡、崩坍、泥石流等)非常活跃,特别是大面积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因坡陡土薄,使产沙趋于砂砾化、坡面易于裸岩化,其不良后果较黄河更具特有的潜在威胁,而这点在目前的悬移质输沙量及侵蚀模数中是未能反映的。长江中下游水系在第三纪末以前既不具雏形,更谈不上完成。长江出三峡后,藕池口以西的荆江边岸由较难冲刷的更新统构成,主要属顺直微弯型河道,多年来变化不大。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环境地质问题,长江中下游干流无论蜿蜒型还是分叉型都不稳定。鄱阳湖开发整治的重点是防洪问题。对湖口—镇江段分汊河道的整治方向,目前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是河床自然演变的必然结果,属比较稳定的河型,虽有主支汊易位变化,但变迁周期长,且汊道两岸已建有许多永久性的工业系统以及分汊河道有广阔的滩地、过水断面单一、河道宽、有利于汛期泄洪,可以采取措施维持现状;另一种认为从长江历史演变分析,分汊河道支汊趋向减少,因此应势力导地人工堵塞汊江,逐步塑造对工农业生产都有利的单一微弯河道。实践证明,后一意见的优点在于堵汊整流不仅能控制住汊道本身的稳定,且消除因汊道改变引起下游河道变化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使整个河段趋向稳定。
【资料数量】
【相似资料】
【编著者其它资料】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中下游河湖变迁环境地质图说明书 1/200万. 高忠坛. 地矿部水文司. 1987-12-01
【形成单位其它资料】 长江流域环境地质分区评价与预测. . 地矿部水文工程地质司. 1988-04-01
长江三峡水库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评价. 郭希哲、程昌和. 地矿部水文工程地质司. 1986-06-01
西线南水北调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论证. 吴耀球、马诚德. 地矿部水文工程地质司. 1988-04-01
【成果文件目录】

S01_0001 审批1

Z01_0045 正文1

【原始文件目录】